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2节(1 / 2)





  作为知青,从上海来到东北。

  算算时间,77年就能高考,也就没有那么难捱。

  知青生活中最苦难的那几年,都差不多过去了。

  原主只读到初三,本应该继续读高中的,可谁叫前头的哥哥正好高中毕业,到了要下乡的时候。

  这一位读书不怎么好,但脑子十分单纯说起来的的确确是善良的人,脑子一抽就瞒着家里人去顶了兄长的名字。

  到现在,舒曼都没有想明白,她是怎么办到的。

  马车又走了半个多小时,远山看着还是在那个位置。

  几个本来还有些兴奋的人顿时像被霜雪打蔫了的小白菜。

  张队长回头看了一眼,噗嗤两声,取出一旁的水囊喝了一口又递给旁边的车把式王老根。

  两个人交换了一个眼神。

  王老根就着水囊的囊口呷咪了一下,竖起大拇指:“中,是嫂子酿的吧。好你个张老实,上一回还骗我说没有了。”

  张队长哼哼两声:“我要不那么说,你现在还能咪上一口?”

  天寒地冻地,这该死的天气,本就是窝冬的时候,就是当地人这个时候出来都是遭罪。

  可谁叫今年的知青是这个时候来呢。

  其他人张队长可不放心,队里的牲畜这年头可比人值钱。这才拉了王老根一道出来,正好赶在年前给社员们带点供销社里的东西回去。

  “中不中?”张队长往后面看了一眼。

  王老根道:“中。”

  要说这年头,谁都不欢迎这些知青。

  可娘希匹的,上头给的任务不接就是不支持革/命。

  接了吧,又想着这些年知青闹出来的事情,心里总是不痛快。

  虽说如今红旗村那边留守下来的知青还算可以,没有太过活泛的人。

  但就怕他们当中跳进去一只蚱蜢,闹得整个知青院里的人都上蹿下跳的。

  村里人都知道王老根这人不但相牲畜有一双火眼金睛,看人也有几分把握。

  听他这样说,张队长再次点点头,嘀咕道:“回头去我家里坐坐,你嫂子今天贴玉米面饼子。”

  王老根默默一甩鞭子。

  明显地……坐在后面的舒曼就感觉到马车的速度比先前快了一小半。

  这年头,玉米面饼子也是奢侈品。

  作者有话要说:  开新书了,人生第一次写现代文,惶恐不安,希望多多支持。嗯,许下小小的心愿,这一章评论的亲前10送红包。希望大家不吝啬地收藏一把,么么哒。

  第2章

  张队长这声音虽小,可北风一吹,正好都飘到后头。

  听见的,无不是眼睛一亮。

  没办法,除了原就是东北这块地里的,其他都是天南地北过来的知青,火车一站一站的,中间还有转车的辛苦,最后才在齐齐哈尔市火车站停下来。

  地方政府为了迎接他们这批知青,安排了好几辆大解放,一一分送到各个县城里,随后就是等待被挑剔分配的时间。

  可以说,基本上从下了火车到现在,肚子里就都没再填过东西。

  舒曼还好,她可不想再被饿死,在火车上醒来后,就没再让自己饿肚子,在县城的时候借口上厕所就吃了一个大白馒头,就是现在挎在身上的军绿色布包里面还有一个铝制的饭盒,里面是两颗熟鸡蛋,除此之外还有两张在火车站停靠点买的不要粮票的大饼。

  至于别人有没有她是不知道的,不过想着就是有,也没有多少就是了。

  否则也不会是这样的反应了。

  舒曼可没有这个时候拿出来的打算,否则别人伸手要,张口同志,闭口革命情的,她是给还是不给?

  不是舒曼小气,只是不想当冤大头而已。

  就是最爽朗大方的杜鹃这个时候也不说话了。

  没办法,粮食是根本,若非因为不想饿肚子,谁愿意下乡来当什么知青。

  现在可不是以前,虽说上有政策,可也有对策,只要你能把自己的粮食给包圆了,一个病假躲回老家的人多的是。

  原主出来的时候,住在一栋房子里的邻居不就是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例子。

  可他们家行,舒曼家却是不行的。

  就在这种诡异而又沉默的氛围中,马车终于翻过大山,一路行驶,又过了差不多要半个小时才在黑暗中钻入夜雾的红旗村中。

  王老根驾着马车朝一座围着篱笆唯独亮着油灯敞开着大门的平房过去。

  “喜子,出来开门。”张队长喊了一声,就见屋里面跑出一个小身影,嘴里同样操着一口东北味十足的普通话。

  “爷,你可算是回来了,奶都念叨上了,怕你路上不安全……”